堅持綠色發展為導向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2019-12-28 15:07:09 來源:點擊: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梁喜俊 公 欣
“內蒙古自治區將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日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龔明珠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專訪時表示,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自治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工作,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當好參謀助手 謀劃發展藍圖
龔明珠表示,2019年里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主動作為,充分發揮了參謀助手的作用。
首先,認真做好形勢分析。按照經濟形勢分析準確、及時、簡明的基本要求,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堅持將短期變化和長期趨勢相結合,按月監測,按季形成經濟形勢分析報告,力求準確反映經濟運行的階段性特征,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其次,加強規劃導向作用。完成“十三五”規劃綱要和17個專項規劃中期評估。全面啟動“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成立全區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圍繞“十四五”規劃基本思路,組織開展29個前期重大問題研究。
此外,強化重大問題研究。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緊跟國家政策導向,緊盯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部署,研究制定《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重要舉措分工方案》等重要政策文件,牽頭起草《關于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改變“四多四少”狀況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的調研報告》等重要調研報告。
推進項目建設 抓管理提效益
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在重大項目建設方面成績斐然。例如,在鐵路方面,全年新增鐵路運營里程250公里,完成電氣化改造560公里,內蒙古自治區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43萬公里,快速鐵路里程超過1200公里,其中高鐵303公里;公路方面,全區公路項目開復工建設里程1560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86公里、一級公路1088公里,其中農村公路建設完成投資70.8億元,完成里程5070公里,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路網改善等農村公路建設工程正在有序推進;水利方面,落實重大水利工程建設資金36.06億元,積極推動引綽濟遼、東臺子水庫大型水利工程建設進度,繼續開展大黑河、查干木倫河等10條重要支流治理工程和河套灌區、鐙口揚水、察爾森3座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落實7個旗縣治理水土流失任務31.1平方公里……
龔明珠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介紹了在這些成績背后,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采取的積極措施、開展的各項卓有成效的工作:
首先,切實抓好項目管理。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組織編制《2019-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級重大項目滾動實施計劃》,列入項目407個,計劃總投資12235.9億元,2019年計劃完成投資2127.7億元,已開復工項目349個,完成投資1555.83億元;加強重大項目儲備工作力度,建立起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重大項目儲備制度。
其次,積極爭取資金落實。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123.7億元,支持8個領域超過800個項目建設;安排自治區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17.2億元,重點向“三大攻堅戰”、民生社會事業發展等領域傾斜;通過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186個,總投資985.5億元;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1~9月份,內蒙古自治區實施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招商引資項目1031項,引進國內(區外)資金1121.81億元,同比增長7.9%等。
打好三大攻堅戰 為高質量發展筑基
打好三大攻堅戰是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今年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龔明珠作了重點介紹: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內蒙古自治區落實中央防范化解政府債務要求,2019年上半年梳理匯總提出停建、緩建、縮減建設規模項目合計899個;有效處置重點債券潛在風險,配合完成“13萬正債”等重點債券的本息兌付工作;加強存續期企業債券監管,充分利用“雙隨機”抽查、線上實時監控等方式抓好監督管理,努力把牢風險防范的第一道關口。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全年到期本息兌付企業債券共22支,本付息總規模58.4億元,截至目前,已兌付17支企業債券,本息合計49.34億元,完成全年兌付任務77.3%。
——著力推進脫貧攻堅。
內蒙古自治區的主要舉措包括:全力推進牽頭任務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截至9月底,內蒙古自治區各地2019年搬遷建設任務全部“清零”,全區“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如期完成;積極創建國家產業融合示范園,支持清水河縣成功認定為國家首批產業融合示范園,爭取五原縣等3個貧困旗縣納入國家產業融合示范園創建名錄;落實以工代賑資金,爭取中央財政預算內以工代賑資金9320萬元,分兩批下達15個自治區深度貧困旗縣等。
——進一步加強污染防治。
內蒙古自治區全力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牽頭任務整改,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反饋的6項牽頭整改任務中,已銷號5項,已整改完成、準備提請銷號1項。2018年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反饋的1項牽頭整改任務已經完成,正在提請銷號。
完成《呼倫湖流域生態與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岱海水生態保護規劃》《烏梁素海綜合治理規劃》修編的審核評估工作并經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印發實施;加強統籌協調,堅持施工季節按月開展現場督導。截至目前,呼倫湖主要水質指標保持穩定向好態勢;岱海累計實施規劃治理項目24個,水生態環境初步好轉,湖面面積縮減基本得到控制;烏梁素海今年已實施生態補水5.02億立方米,總體水質提升為Ⅴ類,局部優于Ⅴ類。
積極推動能耗“雙控”工作,加大力度推進節能工作,研究起草《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能耗“雙控”工作的若干舉措》《新建高耗能項目能耗等量或減量置換實施辦法》;實施節能重點工程行動,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1140萬元,實施節能技術改造項目2個,節能能力9250噸標準煤,完成煤電機組節能改造400萬千瓦;積極爭取差別化考核政策,提出6條差別化考核政策建議,國家初步采納建議2條。
大力推進生態工程建設,落實重大生態建設資金21.64億元,支持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建設,爭取將自治區貧困地區206萬畝嚴重沙化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建設擴規任務報請國務院批復。健全完善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印發《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實施意見》。
穩推進各項改革 增強微觀主體活力
龔明珠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2019年里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穩步推進各項改革,“13項牽頭任務中,需要出臺改革成果的8項任務除2項需待國家頂層設計明確后推進外,其余6項均按要求推進。”
而具體來看,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的各項改革的成果主要有: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推動自治區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建設應用,審批時間較以前20個工作日壓縮到13個工作日;積極推進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落實,建立自治區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工作廳際聯席會議制度;落實企業投資項目“告知性備案”制度,簡化備案手續,最大限度簡化備案手續;試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試點,推動和林格爾新區等地出臺《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完善蒙西、蒙東地區清潔供暖電價政策,繼續對電采暖用戶實行分表計量、單獨計價的峰谷分時電價政策,通過峰谷分時電價政策降低電采暖用戶的用電成本;穩步推進價格體制改革,啟動修訂《內蒙古自治區定價目錄》工作;全面清理和規范自治區口岸收費,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等。
龔明珠還特別強調,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不斷擴大。
首先,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牽頭推動減稅降費政策落地,降低涉企收費,實現自治區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零收費目標;降低企業用能成本,全面落實電力多邊交易、大用戶直供、輸配電價改革、降低一般工商業目錄電價等綜合措施,1~9月份降低企業用電成本129億元左右;降低企業物流成本,繼續實施通行費減免等各項優惠政策,1~9月份可為企業和社會減輕負擔約11.8億元等。
其次,積極增強微觀主體活力。落實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6項牽頭任務已完成3項,其余3項正有序推進;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會同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研究確定本年度盟市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實施方案;開展自治區工程項目招投標領域營商環境專項整治;積極推動“信易貸”工作有序開展,為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提供了有力支撐。
最后,提升產業鏈水平。起草《內蒙古自治區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實施意見》,助推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累計安排國家和自治區專項資金3.5億元,聚焦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支持一批重點項目;編制《內蒙古自治區現代化工產業鏈延伸和技術裝備升級的實施方案》,推動化工產業鏈向精細化、高端化發展等。
著力保障改善民生 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龔明珠表示,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在保障改善民生方面,多管齊下、成效顯著:持續實施飲水安全工程,落實中央投資3.01億元,開展以貧困旗縣及邊境旗縣飲水型氟超標治理為重點的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受益農牧民68萬人;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及時向困難群眾發放豬肉價格臨時補貼,5~9月份已累計發放1.98億元補貼資金;編制全區公共實訓基地精準施策實施方案,按盟市形成“精準培訓”指導目錄和培訓機構的工種(職業)設置規劃;建立家政服務工作協調機制,形成80條重點任務清單;推進全區公共實訓基地項目建設,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4000萬元,支持五原縣、化德縣兩個縣級公共實訓基地項目建設;推動返鄉創業試點工作,開展第二批返鄉創業貸款項目儲備工作,組織篩選返鄉創業貸款項目87個,擬融資規模13.7億元;全面實施教育現代化推進工程、全民健康保障工程、文旅提升工程、公共體育普及工程、社會服務兜底工程等五大工程以及自治區社會事業重點項目,支持26所各級各類學校建設、53個旗縣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建設、39個文化旅游重點項目(2個重點旅游景區、21個新聞出版廣播電視、13個烏蘭牧騎排練場地、3個自治區重點文化場館)、18個社會福利及養老、殯葬社會服務兜底項目,支持7所城企聯動普惠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支持19個公共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