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奏響能源經濟高質量發展之歌
2020-01-08 15:16:06 來源:點擊: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梁喜俊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全力打造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市,推進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現代煤化工產業升級示范,煤化工產能達1533萬噸,被列為國家現代煤化工示范區,煤炭實現了從燃料到材料,從黑色資源到綠色產業的華麗轉身。”
“在穩定煤炭生產、保障國家能源需求的基礎上,打好多種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組合拳’,全市天然氣年產量占全國的15%以上……”這是2019年9月,鄂爾多斯市委書記??⊙阍趨⒓討c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鄂爾多斯市專場新聞發布會時介紹的一段話。
新中國波瀾壯闊的70年,也是鄂爾多斯這座資源型城市與時俱進、不斷跨越趕超,發生滄桑巨變的70年。
進入新世紀以來,沐浴著新時代的光輝,有全國第一產煤大旗之稱的準格爾旗,能源經濟躍馬加鞭,駛入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煤轉烯烴,煤炭清潔利用的典范
煤從鐵路走、煤從空中走,發展壯大油、氣、醇、烴等煤化工產業規模,這是準格爾旗近年來不斷推動能源經濟發展變革、模式創新,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線圖”。
地處鄂爾多斯大路煤化工基地的久泰能源內蒙古有限公司始建于2007年,歷經3年多時間的艱苦奮斗,到2010年10月16日順利產出第一桶油,標志著久泰在內蒙古的第一個煤化工項目——百萬噸甲醇裝置取得了成功。
項目一期占地1100畝,投資60億元。截至2019年10月底,實現煤炭轉化2100余萬噸,平均年轉化煤炭230余萬噸。
“甲醇是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我們生產的甲醇大多賣到了華北、西北地區。”回憶起建廠初期甲醇銷售時的火爆情景,久泰能源內蒙古有限公司一位部門負責人至今記憶猶新,“當時久泰門口車水馬龍,公司每天生產近3000噸甲醇,一天有近300輛罐車等著拉運。”
每天這么多車排隊,說明市場需求旺盛,這里面定是“錢”途無量,久泰決策層洞悉到了這里面蘊藏的商機,通過深入市場調研分析,很快久泰做出了向甲醇下游產品“挺進”的決策部署。
2013年,投資82.8億元的二期年產60萬噸烯烴項目在社會各界人士期待的目光中奠基動工,其園區引領示范帶動和創業創新精神令人敬仰。歷經6年的風雨兼程,2019年3月,項目建成投產、喜獲成功。
項目以久泰一期自產的甲醇為原料,經過一系列工藝繁雜的流程再造,生產出合格乙烯和丙烯,乙烯和丙烯聚合后變化成聚乙烯和聚丙烯,成為白色的固體顆粒,實現了由煤炭到甲醇再到烯烴轉化增值的華麗蛻變。
據測算,一家年設計產能60萬噸的烯烴項目,年可消化180萬噸甲醇。這意味著久泰一期自產的100萬噸甲醇不僅不夠,每年還需從其它企業手中購進80萬噸的甲醇原料。
“原來是賣甲醇,現在改為賣烯烴,這一進一出之間學問就大了。”采訪中,準格爾旗能源局一位負責人介紹,煤開采出來一噸才賣三四百元,企業將煤轉化成甲醇,能賣兩三千元,如果再往下游延伸,把甲醇轉化成烯烴,就能賣七八千甚至上萬元。
“我們正在建設三期年產50萬噸乙二醇項目,總投資70億元,截至2019年10月底,已完成投資9.7億元。”該公司新聞科一位工作人員解釋,乙二醇是烯烴的延伸產品,他們以黃河為界,在黃河北岸托克托工業園區正在籌建年產100萬噸乙二醇項目;而在南岸,則布局有年產100萬噸甲醇、60萬噸烯烴和50萬噸乙二醇。僅沿黃河兩岸,久泰投資超過300億元。
該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大路園區入駐的企業有伊東年產60萬噸甲醇、伊泰煤制油、天潤化肥、易高煤化等,這些企業別看產品不同,但原料都是煤。未來,久泰不單要做甲醇、烯烴、乙二醇,還要做芳烴和二烯烴。
事實上,曾經的準格爾旗一二三產嚴重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經濟呈“一煤獨大”的局面。為響應國家煤炭資源清潔高效開發號召,準格爾旗審時度勢大力發展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烯烴、煤制精細化學品等產業,形成了全國最為先進、完整的煤炭清潔開發產業鏈。
煤炭地下氣化,采煤技術的一次革命
當前,我國正大力推進能源轉型升級,發展節約型、清潔型能源,而利用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將深埋地下無法開采的煤炭資源及高灰高硫不適宜井工開采的煤炭資源進行氣化開采,是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時代要求。
煤炭地下氣化是將處于地下的煤炭進行有控制地燃燒、氣化,將燃燒、氣化產生的合成氣通過產品井輸送至地表進行加工。合成氣可加工成液體,如柴油、航天煤油,也可加工成氣體,如甲烷,還可直接用于熱力發電等,具有可控、清潔、低成本等優點。
“這個項目,實現了五個世界第一、六個國內第一。”在準格爾旗唐家會礦區,內蒙古中為煤氣化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從目前來講,他們的第四代煤炭地下氣化技術最適合開采地下深度在300~2000米的煤層。
該負責人所言的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工業化示范項目,是由中為(上海)能源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為能源”)通過下設的內蒙古煤氣化技術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也是今后繼井工、露天開采之后的又一種煤炭開采方式。
煤炭地下氣化的設想,最早由俄國著名化學家門捷列夫于1888年提出。我國自1958年以來開始進行自然條件下煤炭地下氣化試驗,1980年以后,先后在徐州、唐山、山東新汶等十余個礦區進行了試驗。
內蒙古煤炭地下氣化技術研發始于2007年4月,當時烏蘭察布市開工建設了氣化采煤發電/甲醇甲烷聯產工業性試驗項目,并在當年10月實現點火和出氣。但由于技術不成熟、生產不穩定、地質條件復雜、LNG價格一度下行等原因,目前烏蘭察布項目已處于完全擱置狀態。
2017年,中為能源開始在中國推廣第四代煤炭地下氣化技術。2018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通過內蒙古中為公司項目立項評審;同年9月、10月,項目獲得準格爾旗發展和改革局立項備案,并選址準格爾旗唐家會礦區進行示范項目建設。
之后經過一年的緊張建設,2019年10月31日,中為能源鄂爾多斯唐家會礦區煤炭地下氣化(以下簡稱“ISC”)技術工業化示范項目一次性點火投產成功,經過連續一個多月的試運行,證明中為能源在中國的首個煤炭地下氣化技術項目已具備穩定、連續運行生產的技術條件。
據介紹,該示范項目設施分地面和地下兩部分。地面設施由液氧罐、空壓房、固液分離塔等設施組成。地下設施由氣化爐和兩口井組成——一口為注入井,一口為產品井。注入井的功能是生產中向井下注入氧化劑、壓縮空氣、水;產品井用來輸送井下的合成氣產品。
兩口井的垂直深度為522米,并配有1000多米長可伸縮的連續油管設備。利用這樣的設備在地下氣化爐不中斷氧化劑與壓縮空氣等供應的情況下,可完成連續穩定的氣化生產,是工業化規模國內第一套撬裝連續油管系統。
“我們的水平定向鉆井是目前國內煤炭地下氣化技術最深的,能適用于深埋1000米以下的煤層。”內蒙古中為煤氣化技術有限公司澳籍技術專家介紹,項目生產的合成氣平均熱值在10兆焦每標方以上,它的生產成本在0.2元/標方左右,這是按準格爾旗中部煤田氣化開采來計算的,其實不同的地質條件生產成本情況是不同的。
同時他介紹說,不是所有的煤炭資源和地質條件都適合煤炭氣化技術項目。項目選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像建筑壓煤、煤炭開采后的煤柱等井工開采余下的邊角料資源等,不適合做大規模煤炭地下氣化項目及純氧工藝的煤炭地下氣化項目,整裝煤田才適合做大規模煤炭地下氣化項目。
在他看來,煤炭地下氣化技術的比較優勢在于深層煤的利用和劣質煤的利用,通過這種技術,輕松可采埋深大于1000米的煤層。相比現在的井工、露天煤礦開采,這樣的技術具有安全環保、成本低廉、節約用水、占地面積小和不涉及拆遷等諸多比較優勢。
與此同時,其低廉的合成氣產品生產成本也是重要優勢。一方面采用這樣的煤炭地下氣化技術不需要大規模建設地面氣化爐裝置;另一方面不需要大規模建設常規煤炭開采礦井,大大節約了一次性投資成本。
另外,該專家表示,從國家政策層面講是鼓勵這種技術的,但目前國家頒發的煤炭采礦證件只有井工開采和露天開采兩種采煤方式,這意味著煤炭地下氣化只能依托現有井工、露天采煤資質下進行,與實際經營不符。如果要進一步發展煤炭地下氣化技術,還需得到國家頂層政策方面的支持,增加煤炭資源氣化采煤利用方式。
據悉,煤炭地下氣化項目經濟效益遠遠高于地面煤制氣項目和井工開采,初步測算,煤炭地下氣化項目效益比地面煤制氣項目效益增加近50%。相關項目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該公司計劃優先在鄂爾多斯市范圍內,利用經過示范項目驗證、成熟穩定的第四代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和相關合作方合作投資約200億元,建設年產40億立方米合成天然氣(或年產160億立方合成氣)項目。
“全局廣大干部職工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意義和實踐要求,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圍繞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密切聯系能源行業工作實際,按照‘保障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要求,學深悟透,融會貫通,精準把握,切實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實際成效,為推動全市能源工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鄂爾多斯市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鄔建勛表示。